暑期天价开销究竟值不值

次浏览

摘要:暑期天价开销究竟值不值……

网文内容

  近日,“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”的话题登上了热搜,引得家长们纷纷在网上晒出暑期账单,其中花费过万的不在少数。有家长留言自嘲:“每逢假期钱包减半”;还有家长吐槽:“建议缩短孩子寒暑假,‘吞金兽’上学真是省心省力省钱!”

  暑期“天价账单”,家长都在为哪些项目买单?是合理支出还是过度消费?家长必须花钱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吗?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调查。

  1.贩卖焦虑推高学科补课账单

  “一年级的暑假很可怕,不努力差距就拉大”“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很危险,不补课就会被碾压”“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,就别再玩了”……

  今年暑假还没开始,一些所谓“资深教师”就别有用心地在短视频平台上渲染起“暑假最可怕”,为的是制造焦虑,借机向家长兜售教辅书籍和课程。

  7月初,教育部发布了开展校外培训“监管护苗”2023年暑期专项行动的通知,明确规定培训机构和媒体不得违规发布校外培训广告,并要求严厉打击暑期违规培训。暑期以来,各地也查处了一批开展违规培训的个人和机构。

  监管重拳出击之下,假期补课之风得到了极大扭转。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,仍有一些个人和机构用更隐蔽的方式,给家长人为制造补课焦虑,让他们为此而买单。

  北京家长刘女士向记者透露,暑假开始,她每天都能接到两三个所谓“名师工作室”的电话轰炸。“电话那头一般都自称机构有‘名师’坐镇,刚好还有几个学科培训班的名额空缺,现在报名就可以为孩子保留补课名额,还可以获得价格优惠。虽然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真有名师,但他们说话的口气很能唬人,如果刚好碰到一个为孩子成绩着急上火的家长,很可能就稀里糊涂地报了班。”

  “电话推销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营销方式,一些地下学科培训班的营销更加隐蔽,一般家长很难识破。”刘女士告诉记者,有的地下培训班为了扩大招生,会让工作人员假扮成家长,混入网络上的家长群,在群里制造关于学业成绩的话题掀起焦虑,再以家长的名义推荐“自己正在上”的补习班。“一些原本比较佛系的家长,在看到群里激烈的讨论后,可能就动了要补课的念头,乖乖地报了这位‘家长’推荐的培训班。”

  来自上海的小学生奇奇开学后即将升入小学四年级。这个暑假,她忙碌地穿梭在3个线上班之间,分别是逻辑思维班、语言拓展班和国学班。“说是逻辑思维,其实就是奥数班;语言拓展就是英语班;国学就是语文课外班。很多培训班换了一个‘马甲’就又开始网上招生。”奇奇妈妈说,“现在不太敢在线下开班,有人会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做营销,开直播跟家长连线,让家长买自己的书或者教辅,在线课程反而是当作赠品来赠送。”光上这3个补习班,就花了将近2万块。“我这个‘孩奴’就是在为补习班老师‘打工’。”奇奇妈妈自嘲地表示。

  这些隐蔽的地下补习班,价格到底有多贵?来自浙江某县城的王女士为记者算了笔账。这个暑假,王女士通过朋友介绍,给即将上初三的儿子报了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培训。“语文是200元一小时,线上一对一,一周3次;英语是线下一对一,500元2小时,一周3次。两门课,一个月就要花掉8400元。这对于我们小县城来说算是很高了。”

  “‘双减’之后,大部分家长对待学科培训已经相对理性了。但有一部分家长依旧保持着‘万事靠补课’的惯性,不在乎花费多少,不在乎补课效果如何,但求能补上。一些非法的补习机构和个人,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,用各种营销手段给焦虑情绪‘火上浇油’,从而达到家长为补习班买单的目的。”北京市顺义区家庭教育特聘专家朱煦一针见血地指出。

  2.报班、研学切勿盲从和攀比

  “两周足球集训2000元,4天美术书法集训1800元,自然研学营6天6000元,英国夏令营一趟4万多……”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二年级小学生阳阳的暑期账单。“一切都是为了孩子,价格高一点没关系,我们就是希望趁着暑假让孩子提高身体素质,开阔视野,提升综合能力。”阳阳妈妈说。

  阳阳妈妈的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心态。作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暑假,体育艺术类的兴趣班,亲子旅游,研学、游学受到了家长们的热捧。一项针对浙江某地孩子暑假花费的媒体调查显示,兴趣班和旅游占到了孩子今年暑假支出的大头,占比分别为26.34%和24.5%。此外,家长对研学、游学的热情也空前高涨,某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,研学产品7月订单量环比前两个月增长280%。

随机内容
友情链接